高二历史综合练习五
1、右图为西周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世代为官
B.血缘维系
C.贵族分封
D.中央集权
2.孙中山曾对科举制发表以下看法:“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
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
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对此,一
下说法正确的是
A.科举制之前实行的是察举制
B.科举制度在唐朝正式建立
C.唐宋至明清的科举考试“不合时用”
D.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右下图《寒食帖》是苏轼书法的代表作。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
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黄庭坚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
《寒食帖》的书体属于
A.小篆B.楷书C.行书
D.草书
4.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马戛尔尼曾说:“吾实未见中国禁
止外人在北方
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其所云云,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
而不欲宣诸口
者。”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真正动机”是
A.限制对外频繁交往B.维护天朝统治和权威C.闭关锁国
D.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5.“它产生予农民运动中,却又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决定了它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只不过为19世
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材料中的“它”是指
A.《天朝田亩制度》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孔子改制考》
6.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
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
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第一世界”已占绝对优势
B.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C.”第二世界”已建立合作社
D.合理的工业布局已经形成
7.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筑了铁路淞沪线,旋被当地官员以重金购去后拆毁,后清廷又命盛宣
怀再筑,于1898年完工通车。右图为当时“先锋”号火车头运抵淞沪铁路时的情景。下列表述正确的
1
fA.1876年修筑的淞沪铁路标志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B.1876年修筑的淞沪沪铁路使用了电力驱动的火车头
C.淞沪线的命运反映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艰难
D.1898年通车的淞沪铁路彻底结束了列强垄断的局面
8.“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而入主总之……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