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塑造高品位的城市人文空间
作者:胡小武
城市人文空间,包括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文化遗存、城市公共建筑,特别是公共文化空间、体育空间、商业空间等所有城市公共空间。比如一个城市的美术馆、博物馆、剧院、图书馆、体育中心、标志性的商业综合体,以及车站、机场、教堂、政府大楼、历史街区等,都是城市人文空间。国内城市建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长期受困于“千城一面”“千楼同形”的无特色化、低品质化、弱景观化的窠臼,致使很多城市缺失美学价值,无法引发游客和市民的旅游凝视,从而降低了城市整体的旅游目的地效应,影响了城市的文旅经济发展能力。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大量城市都在推动以“旧城改造”“新城开发”“新区建设”为体系的新型城镇化。在这样一个不断“创新城市高度”和“创造城市地标”的周期中,城市需要规划、建设更多的高品质的人文空间。这既是当下的一种城市建设“新范式”,也是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周期中的“新需求”,更是从城市旅游消费供给侧层面结构性补短板的一种客观诉求。
一个城市有越多的吸睛场所,越能够提升城市人文空间的旅游凝视功能,进而能够吸引更多市民前来体验和传播,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参观并消费。这是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凡是那些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如巴黎、伦敦、纽约、罗马、巴塞罗那、波士顿、新加坡,都在城市建设的人文品质、城市空间的景观化、城市总体层面的旅游凝视效应中排名世界前列。国内的上海、北京、杭州、西安、苏州等城市,因人文空间数量众多、品质较高且景观功能强,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网红打卡点,提升了这些城市的文化旅游竞争力,常年是旅游热门目的地。
要实现城市的人文空间向着消费型景观进化,城市管理者需要与专业团体、规划设计师、承建商、运营者以及媒体、市民团体等相关参与者协同努力,推动一处又一处消费景观型城市人文空间的生成和生长。
秉持城市建设的“人文空间化”理念
f现代城市规划建设,需要确立“创造未来的文化遗产”的愿景,以“绣花针”功夫,打造一个个具有文化灵魂的建设项目。城市是一个人工构造物,所有的建筑,理论上都可以成为人文空间。当然,在更多的语境中,城市建设的人文空间化,更多的是以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为主要物理载体。如何才能让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更加人文空间化呢?关键是要植入文化艺术的基因。要从城市公共空间、公共建筑的功能定位着手,推动城市在规划设计过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