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记者: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与世界无法分割,如何看待“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所带来的压力和机遇?如何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迎接机遇、化解压力?张军扩: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际方面将面临如下五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阶段。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年增长率可以达到3,低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根据历史经验,每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几年往往会再度爆发局部性危机。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出现局部动荡。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逆转,但贸易摩擦会不断增多。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史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而保护主义只是短暂的逆流。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不仅不会逆转,而会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三是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将进一步延续,且内容更加丰富,形态更加复杂。从转移内容上看,传统加工制造业持续减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区域性研发中心等持续增多。从转移方式上看,直接投资方式持续减少,项目外包方式转移不断增加,特别是服务业外包进一步增加;整个产业转移减少,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和多个国家共同承载成为重要形式。四是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比如传感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云计算)等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五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将不断增大,同时也隐含着机遇。减排将促进能源及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增强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归纳起来主要也有五个方面:一是总需求潜力巨大,但有待释放。我国巨大内需潜力的释放,受到一系列制度和结构矛盾的制约。目前,内需相对不足、内需中消费相对不足已经成为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供给方面传统竞争优势减弱的同时新的优势正在孕育和显现。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优势又呈现出高素质劳动者数量多、成本相对低的特点,这使得我国有可能在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高素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面,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此,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我国后发优势的新特点,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在能源和其他资源约束加强的同时,水资源不足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