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是围绕城镇的功能定位而展开的信息化,同时具备城镇发展和信息化的特征,是农村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相互吸引、融合发展的过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理论与城市经济理论、信息化一般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等关系密切,是一门前沿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理论。当前关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信息化理论研究有多种概念表述,如从信息传播角度上可认为是信息在城镇居民之间进行有效传递的过程,从信息技术应用角度上认为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手段在城镇居民间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中的信息化广泛涉及城镇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诸多领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建设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而是一个大的问题集。相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信息化实践的如火如荼,相关理论的建设相对滞后。目前,以“理论体系”、“知识体系”、“理论框架”为主题的研究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文献较少,具体到新型城镇化中的信息化则更少,相关研究停留在政策性文件和一些散落的探讨性论文中,缺少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资金投入来进行系统梳理,无法全面反映新型城镇化中的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本文将基于既有成果,跟踪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动向,探索建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信息化的理论体系,寻找其逻辑起点,科学界定并准确阐释其基本概念、内容、目标、方法、技术等,为新型城镇信息化提供理论指导。
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理论与现实基础
31科学研究纲领理论
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随着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的出现,卡尔纳普、石里克等认为,强调归纳方法是基本的科学方法,一切科学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和“可确认性”两大原则。与维也纳学派的基本思路相反,波普尔提出评判理性主义,他将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陈述的区分依据,提出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系列猜想、反驳、再次猜想的过程。库恩等人基于科学理论不能被经验所证实这一事实提出了社会历史主义,从科学的整体性和理论能动性角度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新特征,认为一门学科只有形成了统一的“范式”才能被称为科学。
拉卡托斯对卡尔纳普、波普尔、库恩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提出“经验预见性”标准,并形成了由硬核、保护带、启发法、进化和退化标准等核心观点组成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9。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综合了维也纳学派、评判理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