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有必要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整合,以便从中提炼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新型城镇化中的信息化理论体系框架。
2城镇化、信息化理论研究现状
21城镇化路径的考察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实现富国强民的关键在于农村和农民,这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如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提出中国的发展不同于西方国家,应以乡村建设为切入点。随后,费孝通等学者对乡村建设学派及其他社会学派的观点进行总结,提出“小城镇、大问题”的农村内生城镇化道路,以发展城镇工业为基础来推动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其后,很多学者进一步讨论城镇化问题。有的认为,可借鉴一些西方国家做法,不提城镇化的概念而直接建设大中城市,省略农村居民先聚集到城镇这一过程3。更多的学者则指出,我国农业人口的转移路径有其独特性,将超过6亿的农民直接安置到城市是不现实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关键在于城镇,应先入城镇、后入城市,就地工业化4。
22信息化路径的探索
1963年,日本学者率先使用“信息化”一词描述社会从物质生产主导走向信息产业主导地位的过程。其后,学术界对信息化内涵给出了多种解读,如: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信息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国民经济发展重心从物质性空间向知识性空间转变的过程等5。
目前,信息化理论已形成四种范式。马克卢普、波拉特等提出信息经济论,认为信息活动的GDP比重、信息产业规模等经济属性是信息化的基本性质;日本电讯与经济研究所(RITE)则应用信息化指数方法来研究信息化;诺拉、孟克等认为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传播是信息化的核心特征;贝尔等则持社会学论观点,认为信息化是一个全局命题,需要研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和技术等各种层面的问题6。
23城镇化和信息化二元路径的融合与发展
为解决快速城镇化注重数量规模增加而忽视质量内涵提升的问题,学界又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密不可分,新型城镇化是信息化的空间形式,承载并作为信息化的依托。信息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为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和生活品质,最终实现城镇的协调可持续发展7。如吴伟萍兼顾“城市”发展和“信息化”的特征,构建了城市信息化成熟度模型8,将城市信息化的建设内容归纳为网络与信息资源、城市管理与运行、服务与社区、产业与经济四部分。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