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意味着新时代我们党勇于执政使命担当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
首先,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能单纯依赖发展生产力,必须着眼发展理念创新、注重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人民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性变化,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提出时代新要求。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解决生产力不发展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复杂。如果不注重加强生产关系的改革、不推进上层建筑的完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就会制约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
2
f再者,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不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成为检验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从党的执政使命担当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只局限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主要任务也不只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落脚点,是让人民有更多、更强、更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才会更加坚定、更有基础、更可传递。
参考对策: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既包括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又包括改造内部世界的实践,这两种实践共同构成了美好生活的各种必备条件。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就是要创造出必要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生态条件等外在因素。改造内部世界的实践就是要创造出人内在的思想修养、道德境界、智慧德性、感受能力等内在因素。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使作为个体的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创造、实现并感受美好生活。
在制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种要素当中,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个体的人过上美好生活的基础性条件。美好生活作为个人的需要,是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党领导全国人民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过去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又是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产生的现实基础。个体的人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更丰富的物质生活。离开了辛勤劳动,个人的美好生活只能成为空想。
一个人能够过上什么样的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