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错55民族自治地方对刑法进行变通或者补充规定后,刑法典在少数民族地区则不再适用。对56大陆法系确立了犯罪的三个特征,即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
对57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是单行刑法。错58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研究的是对行为与结果本身和行为与结果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错59遗弃行为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构成遗弃罪的结果加重犯。错60犯罪分子在1997年9月30日前犯罪,不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需要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59条第2款的规定。对61如果某种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就表明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错62罪责自负、反对株连原则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错63只要含有剥夺人身自由的内容的法律规范,均属于广义的刑法。错64只有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均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才可以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错65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特定行为的法律义务,而不履行该义务。
对66法益实际上就是犯罪客体,二者只是称谓不同,并无实际变化。错67根据犯罪客体的层次不同,可将其分为一般客体、直接客体和间接客体。对68适用新法对被告人更有利时,如果案件未经判决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则可溯及既往。错69附属刑法就是刑法典的附则。对70对于大多数犯罪来说,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都是犯罪客观要件的选择要素。对71直接结果既影响定罪也影响量刑,间接结果只影响量刑。错72我国现行刑法典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对73行为人以不作为的方式故意导致他人死亡的,是不纯正不作为犯。错74在月台上,甲偷了乙的钱包,乙在跨铁轨追赶甲时,被碰巧驶过的火车轧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对75我国领域,是指我国境内的全部区域,包括领陆、领水和领空。
错76违法行为和犯罪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错77客体的基本含义就是对象,因而犯罪客体就是犯罪对象。对78自然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小,而法定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大。错79犯罪客体太抽象,实践一般很少考虑,因而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其可有可无的。对80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对81危害行为是任何犯罪的必备构成要素。对82伪造货币罪的犯罪对象是伪币,行为人通过伪币所获得的非法收入是犯罪所得之物。错83在我国,判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公布的案例)是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对84类推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