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
能表示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D.皇帝宝座2.秦阳陵虎符,铜筑,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______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划线处应该是A.皇帝B.太尉C.丞相D.御史大夫3.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宋朝,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时,大臣奏事必须跪着。清朝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护膝。以上礼仪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纲常礼教的强化B.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C.封建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D.中央集权的加强4.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A.中书省B.二府C.宣政院D.枢密院5.《明史宰辅年表》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至仁宗而后,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这段材料表明A.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B.明仁宗时期内阁开始出现C.内阁地位和权力逐渐提高D.大学士完全获得宰相职权6.孙中山曾对科举制度发表以下看法:“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然若日月。”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科举制之前实行的是察举制B.科举制度是在唐朝正式建立C.唐宋至明清的科举考试“不合时用”D.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7.“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火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8.英国一位小册子作家说:“你拿走了我的鸦片,我就拿你的岛屿,这样我们就清帐了。”(转引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这里所说的被英国拿走的岛屿是指A.香港岛B.澳门岛C.台湾岛D.辽东半岛9.下图为中国国宝圆明园鼠首和兔首。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公开拍卖当年从北京圆明园掠走的十二生肖青铜兽首像中的鼠首和兔首,引发中国抗议,轰动全球。与文中“当年从北京圆明园掠走”相关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
fB.第二次鸦片战争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