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的争论,成为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核心话题。这场关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争论,一直延伸到西汉中期,汉武帝一锤定音,选择“相濡以沫”的儒术,使其成为治理天下的主流文化。从此以后的两千多年,孔孟思想作为官方话语,规范、制约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与当时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是一致的。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物质与精神如此步调一致,显然包含着历史的必然性。④历史车轮驶入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的涌现,“五四”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文化的重心转移。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向中国政府索赔“庚子赔款”,一次又一次提醒着华夏子孙,“相濡以沫”的观念固然重要,但“适者生存”的法则更为根本。达尔文揭示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里同样存在。严复译介的达尔文进化论,引起了轰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惊醒了沉睡两千多年的华夏子孙。只有“法自然”,在开拓中创新,才能真正改善民族的生存环境,提高民族的生存能力。⑤中国文化重心的转向,并不意味着黄河文化的消失。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相濡以沫”的文化理念在融通人际情感,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绵延两千多年,“相濡以沫”这一文化理念功不可没。在开拓、创新、进取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我们主张的核心价值,开拓、创新、进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和平、和谐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1.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从其源头开始,相互交流与渗透的情况可以概括为(2分)(1)(2)2.第②段叙述《庄子》中的一个故事,是为了证明(2分)
3.在老庄看来,孔子的“仁义”教化注定不会如愿以偿的原因是(4分)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2分)
fA.“相忘于江湖”作为主流文化到西汉中期终于让位给了“相濡以沫”。B.“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化的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C.“和平、和谐”的观点是对“相濡以沫”这一文化理念的继承与发扬。D.作者在文中更强调“开拓、创新、进取”的价值观对当代中国之重要。5.依据全文,怎样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重心转移的历史必然性?(5分)。(23(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3分)阅读下文,水性江南王本道①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