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电影中的中国侠客文化
一、武侠电影中的功夫:1、功夫的不同类型:功夫是武侠电影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一类以柔美优雅的气韵示人,辅之以琴棋书画,讲究刚柔并济、收放自如。如《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一类出自经典的武侠小说,高深莫测、天马行空,如“吸星大法”、“黯然销魂掌”等。还有一类以喜剧手法表现功夫。如周星驰《功夫》、成龙《师弟出马》等。2、兵器:剑:剑是武侠文化中特殊的指征符号,是侠客身上不可或缺的武器。徐克说:“剑是兵器之王,是中国武侠文化里特有的精神代号,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心态和风度,它所包含的哲学、修养跟聚集的技术,在世界文化中是独有的。”二、侠客精神:(重义轻利、锄强扶弱、济困救贫)“侠”第一次出现是在《韩非子五蠹》篇中,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它一方面满足了观众追寻侠义道的噱头,更重要的是其中寄托了人们对侠义精神与侠义世界的向往。司马迁:“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义”反映的是侠客文化的道德内涵,“武”则是这种道德内涵得以外在实现的必要途径,二者共同构成了侠客文化的主要内容。《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中主人公一行遇上白连教逞恶,调戏十三姨,黄飞鸿打出无影脚解围《猛龙过江》中唐龙凭借一身高强的武艺和顽强的斗志最终将敌人打败,并一举歼灭歹徒团伙。看到这些行侠仗义的场面,它是否也会涤荡尽每一个热血男儿在现实社会中的懦弱。这种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是建立在“武德”基础之上的,即以精神的力量战胜自身和对手的哲学概念。整个系列中存在大量黄飞鸿与人比试武艺的段落,在这些眩目的打斗中,黄飞鸿总是点到为止,出手之间看似刚猛无比实则留有仁慈之心。由此我们可以窥见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实际上在运用这些灿烂的动作场面传达一个纯中国化的处世原则,只有心存仁爱才能无敌于天下。三、宗教力量:佛、道《卧虎藏龙》中,主角李慕白周润发饰则是浑身道家的氛围色彩,闲云野鹤,不恋俗世。对大部分人来说,道家的方式岂不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淡出名利,逍遥自由。滚滚红尘,不知道迷死了多少人让多少人身陷其中不能自拔。道家所秉的精神,自然是对末路人的最好点化。大音希声、无招胜有招、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四、武侠电影的画面与音乐:传统审美趣味的展示1、画面:客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