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框架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民风民俗;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音及意义。过程和方法目标:注意语言的积累,学习本文平淡质朴和语言及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感受本文珠情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教学难点: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自主、研讨、探究。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2.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莫名其妙
f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板书设计)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明确: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5.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