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泉r
内容提要叔本华的汉学研究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中国人对自然和英雄的崇拜,二是儒释道三学,三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他认为汉学提倡“天人合一”,这与西方宗教“创世”概念迥异。叔本华在分析了朱熹理学的“天人一物”、“尽心知天”的观点后认为,儒释道三学皆属无神论;同时,汉学的这些思想与他的唯意志主义是一致的。r
r
关键词叔本华汉学中国哲学思想r
r
严格来说,叔本华并不是一位汉学家。因为,叔本华与他同时代的欧洲汉学家不一样,他不懂汉语,也没有造访过中国。与之相反,马礼逊等著名汉学家不仅精通当时的中国官话,还熟谙广东话、福建话,甚至他们还曾在中国政府担任要职。就研究汉学的目的和角度来说,欧洲当时著名汉学家的目的非常明确,亦即传教,其研究视角仅仅是寻找汉学中有关宗教的成分1pp93100;而叔本华的研究完全是哲学目的,也纯粹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汉学中的哲学思想,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从汉学中寻找能够印证他的唯意志主义思想的证据。他认为汉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我的学说的一致性是如此的明显和惊人”2p144。r
叔本华的汉学研究是严肃认真的。他的汉学研究的材料来源是19世纪欧洲汉学家的汉学研究著作。这一点很像我国著名的西学家魏源,魏源既没有周游列国,也不懂西文,但是他凭借大量翻译成中文的西学著作和大量国人撰写的西学研究著作,撰写了巨著《海国图志》。叔本华汉学研究的成果集中在他的最重要的两本著作中:《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年初版,后分别在1844年和1859年再版)和《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年初版,1845年和1854年再版)。前者只提到了中国的《易经》,后者则对中国文化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其中,叔本华特别推崇理学大家朱熹,认为中国的理学与他的唯意志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可惜的是《自然界中的意志》直到1998年才有商务印书馆的译本刊行,再加上国人明通西学者疏于国学,精通国学者又无意西学,所以对叔本华“汉学研究”的研究目前仍属空白。r
叔本华的汉学研究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中国人对自然和英雄的崇拜,二是中国人的儒释道三学,三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叔本华极力推崇汉学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人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概念,即中国诸学皆无“创世者”的概念,相反汉学却认为“天人合一”。叔本华对朱熹的“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和“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