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释说:“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确立了该课程的独立地位。但在实践中,仍有一些地区和学校把它当作学科课程的简单补充或延伸,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课。《指导纲要》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立地位,在实践中应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同等对待,开足开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一步发挥它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指导纲要》在提出“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的总目标基础上,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方面提出目标。
f《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此外,《指导纲要》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操作性强便于落地
新课改以来,各地一批矢志课改的学校都在不断地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在探索中,各地各学校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障碍。
天津市天津中学原校长国赫孚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开放性课程,如何开辟实施时间和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因地制宜设计活动主题、规划学习内容如何在现有的师资队伍中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学科课程有完善的管理机构、机制、制度,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架构管理体系、制定管理规范这些问题都是以前制约活动课程实施的瓶颈。”
《指导纲要》针对这些问题,给学校提供了操作指南。如《指导纲要》提出了活动开展的4种基本方式: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分析提炼了每一种活动方式的关键要素,还具体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并对每一个推荐活动主题如何开展做了简要说明,供有不同需求的学校参考。这就如同学科课程有了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部分,则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设置,引导实施者理解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