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岗位要求的考核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通过教育培训在工作业绩、职业素养上的提升。
三、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教育培训管理运行机制
一直以来,道路运输企业举办的教育培训都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职业人才的情况和知识层次参差不齐,针对性较差,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各企业参与培训人数太少,造成培训成本升高。如果道路运输企业能利用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行业职业人才培训体系,联合起来构造一个培训目的明确、人才层次基本相同的教育培训阵地,就有利于人力资源整合,提升培训效果,并能为更多的道路运输企业服务,真正建立起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管理运行机制。
1发挥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抓好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质量是建立依托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道路运输行业要重点抓好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道路运输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对职业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鼓励各类交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承担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职业培训任务。
2加强教育培训师资团队建设,打通教育培训的通道。建立一流师资队伍,将讲座、研讨、参观、答辩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通过教育培训与研讨交流相结合,课内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职业人才走上讲台,交流工作中的经验体会,既能在课堂上被专家的讲解吸引,又能在课间与专家互动、研讨,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如果没有一流师资队伍的保证,没有教育模式的创新,不能适应有实践经验职业人才的需要,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就不会有生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研究机构,健全结业证书制度,从而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率。
3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人才资源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教师资源是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中首要的资源,他们本身就是道路运输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系统掌握着道路运输行业的基础理论,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师资力量是保证教育培训质量的基本要素,必须不断地大胆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地调整培训模式,建立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资源和教师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葛玉辉,顾增旺,王慧员工培训与开发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
2杨军毅教育培训中的项目管理模式初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