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论善
《说文解字》中说到“,吉也。从(ji
g)从羊。此与美同意。”由此可知“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的意思。时代不同,善的观念也不同,其语义也从本义演变为两个方面的涵义:品德性格和行为方式。
一儒家“善”的观念先秦儒家围绕“人性”对“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认
为符合人性的才可能是“善”,主张“善”来自天道,使作为道德意义上的“善”获得了客观的必然属性。
孔子谈仁与礼,孟子重仁与义。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乱世提出“仁”的概念,“仁”是指由真诚而引发的向善的力量,善者行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响应社会的共同期许。换言之,仁是善的外化,是行善之力由内而发。
孔子阐述“仁”概念,并不是要用它来取代“善”概念,而是要揭示他对人性的洞见,亦即人性不是一个单纯的“善”概念就可以说明的。但是,“仁”概念又过于丰富,因而善的内涵被拓宽为向善、择善、至善。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这句话是说:看见善良的东西,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遇见邪恶的东西,赶紧躲开,好像将手伸到沸腾的水里一样。
f因此孔夫子期望弟子们都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在《论语》中,“善”更多表达的是伦理道德层面的意义,孔子希望通过对君王品德性格的塑造和百姓道德修养的培养求得社会秩序和谐,家庭关系和睦。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子答道:“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意思是如果君王用庄重的态度对待百姓,百姓就会对君王恭敬;如果君王对父母孝敬,对幼弱慈爱,百姓就会对君王忠诚;如果君王能选拔任用德才好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老百姓就会相互勉励而乐于向善了。这些含“善”的语句都蕴藏着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处世之道,引人向善的结果就是君王德治、臣民和乐。孔子感叹道: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明确提出了“性善论”,在记录了孟子的政治策略和个人思想的《孟子》一书中,充满着对“善”的讨论:“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孟子离娄下》)”“善人也,信人也(《孟子尽心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
f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首度提及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