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的意境
摘要中国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将其所感、所思、所悟转化为可以让欣赏者感知的视觉信息来表达自己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衡量绘画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中国绘画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画家创作的原则更是观者欣赏的原则是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中国画意境美艺术境界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6502
一、意境理论的基本内涵意境是人与自然、人与物、情与景的和谐统一。绘画创作中的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景物是有形的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就能以神求形以形写神。意象的焦点不是对景物进行直接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而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无穷境界。意境是主观思想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转化、升华的意蕴形象中呈现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它能够蕴涵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的至高境界。用西方美学理论说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深
f刻地认识对象产生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意境理论的提出意境理论最早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和“缘境”理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象”的创作见解。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意境”二字更有着更为深刻的阐述和更为细致的分析认为“创词”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景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意境说并把它作为衡量诗歌的惟一标准。意境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造“重意”的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中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含义和相互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了探索。意境在传统绘画中被称为“画之灵魂”脱离了对意境美的多方面探究就只能停留在技术探求或对自然简单描写的层面上。中国绘画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
f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