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美学思想,是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中国历史亘古绵延,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音乐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声音具有魔法而音乐则被认为是巫术,不但可以沟通思想还可以治病消灾。西周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则认为音乐具备培养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功能,可以与礼相辅相成,并制定了一套被后来的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是明日黄花,不从心,诸侯国割据纷争招贤纳士。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与道家成为两个影响较大的流派。他们的思想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和大文化上,也涵盖了音乐。
由老子奠定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自由主义的美学思想,它高度重视人的理性精神,反对用固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的情感,主张自然地抒发和表现情绪。
一、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
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通过老子和庄子的著作表现出来的,也得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嵇康、李贽等的发展。
一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1、音声相和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从美与丑(恶)、善与不善的对立统一角度,推演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的对立统一规律,就在与“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和“相随”。在这中间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音声相和。
所谓音声,在古汉语里应当做两个词语来理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音乃合奏而出,声乃单一发出。历代文人学士对音声作解的很多,有的认为音乃艺术之音,声乃未经修饰的自然声音。在世人看来,前者是和谐的,也是美的;或者是不和谐的,是恶的。但老子认为,只有“音”而无“声”,或者只有“声”而无“音”都会顾此失彼,二者是对立的两面又统一于“和”。“和”便是“音”“声”的矛盾统一体。
《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f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一章云:“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在此可以看出,阴阳互动相互协调才能达到“和”,换言之,音声变化则也推动“和”向真正的平衡和谐发展,“和”是音声发展的高层次形式。
从音声的横向联系看,“和”是音乐艺术的生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