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投资者与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融资企业在某些方面有信
f息量的差异。下面就从事前和事后两个方面来对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进行说明。
企业融资中的事前信息不对称集中体现为融资企业未来的收益情况,包括企业的风险类型、企业及其经营项目的质量以及企业家的经营能力等。企业融资中的事后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融资企业违反融资协议,私下改变资金用途,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二是融资企业隐瞒投资收益,逃避偿付义务;三是融资企业取得资金后,对于融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不负责任,致使融入资金发生损失。企业融资中事前的非对称信息导致逆向选择,事后的非对称信息导致道德风险。二、非对称信息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剖析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融资过程中,中小企业受环境影响和自身状况限制,信息不对称程度要高于大企业,因此融资所遇到的困难要远远多于大企业,主要表现在:
1、信用信息不足。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以民营资本为主,且很多为家族企业,管理不够规范,经营活动的透明度差,账目混乱,同时由于经营历史较短,信誉积累不足,企业有时为了得到贷款,往往会编造假账、夸大企业固定资产等向金融机构提供虚假信息,因此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相当严重。对银行来说,同样的信贷,贷给大企业几乎没有风险,贷给中小企业风险就大的多。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达116。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当然会选择信誉好、还款能力强的大企业。
f2、经营失败风险高。一方面,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不高,自我积累能力较差,很容易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产较少,负债能力有限,企业的负债能力是由其资本金的大小决定的,通常都是法规规定的资本金的一个百分比,如60或70等。由此可见,在失败风险高及积累维护信誉成本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很难在经营的同时,投入太多成本去积累信誉。虽然有些企业成功了会有高速成长带来的回报,但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让投资者难以鉴别。
3、融入资金难以控制。相比融资企业自身而言,金融机构在放款之后,很难知晓资金的流向,对贷出的资金收益也难以估计,这极大地增加了金融机构获取借贷信息的成本和发放贷款的风险。在这种道德风险存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宁愿放弃贷给实行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利率的中小企业,而以较低的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