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此语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思是研究事物,务必要依据真实的材料,以得符合实际的或真实的结论。这显然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所共有的唯物主义精神。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的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是相一致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毛泽东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了历史前进的目标。(二)、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历来就有民本思想的传统。早在殷周时期就有“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和“民之所欲,无必从之”的观点。这种观点到春秋战国时期被儒家吸收,成为其仁学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仁者,人也。”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都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是完全站在封建专制统治的立场对人们作用的看法。孟子在次基础上提出了为世人所称颂的佳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f在这个意义上荀子也提出了历代被统治者奉为座右铭的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朝的李世民也深有体会地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毖。”对于上述的民本思想,汉代的贾谊给予了精确的概括:“民者,万事之本也”这种。“民本”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相通的。毛泽东系统地将这种民本思想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军事思想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军事和战争思想。特别是《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一部兵书了。它对于战争和军事有着极其深刻精辟的论述,对中国古代军事和战争思想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孙子兵法》中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说明战争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人们必须认真对待。在对战争的认识上,古代有很多光辉的思想,主要表现在:(1)同任何事物一样,战争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2)战争中充满着矛盾。(3)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军力和经济的对比,但决定战争的胜负,指挥员和士兵有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孙子兵法》就提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就是将的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