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加速旅游产业崛起
——关于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置身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前沿阵地,秉承“整合新资源,发展大旅游”的理念,相继成立旅游局和福山新区,编制完成《市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促成了成功(中国)大广场休闲娱乐中心、燕龙绿色生态园、亚洲航天科普城、港中旅旅游目的地、燕郊植物园、中国收藏文化产业园等多个大型休闲旅游项目落地,扶育了红嘉业休闲垂钓园、大石各庄梨园、荣家庄葡萄观光采摘园等一批省市级乡村旅游企业,成功创建了灵山寺、百世獒园和旺星休闲垂钓园3处国家AA级景区,的休闲旅游产业正逐步迈入发展的快车道。而从旅游的本质上探究,其归根结底属于一种文化行为,是人在不同文化模式里的流动。在全市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如何在休闲旅游开发大格局中融入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凸显特有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文化品位、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市政协组织精干力量经过3个多月的时间,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专项视察、外出走访调研、查阅相关资料等多种方式,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情况和开发利用的前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基本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困难,并且进行深入总结,形成了一些思路,期望对推动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整体形象,扩大知名度有所参考。
全市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因境内有t河、洳河、鲍邱河三水而得名。自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息于此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建制以来,悠久历史长河留有大量历经沧桑的文物古迹,涌现出代代仁人志士,流传着众多史话和传说,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这片沃土之上。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缩影与见证,体现着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瑰宝。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遗址文物多。一是遗址文物多。目前我市有野外文物保护点260余处,包括省级文保单位5处,廊坊市级文保单位4处,其中,孟各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廊坊市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我市现拥有馆藏文物400余件,包括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和古石刻等国家三级文物23件;据《县新志》记载,旧时宗教文化繁盛,庙宇遍及全县150余处,建国前后均遭拆毁,目前由地方群众筹资重建的有灵山寺、蒋福山的二郎庙、龙王庙和周庄子弥勒寺。二是历史战事多。二是历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