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二、国内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国内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近年来汽车产业为我国经济构成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内学术界对汽车产业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他们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汽车产业集群的产业竞争力以及汽车产业集群的影响机理等。薛凤旋和刘卫东对汽车产业集群关注比较较早。他们对比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球汽车产业规模变化和80年代以后以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变迁、发展与壮大,得出企业追求最小成本是影响企业空间布局的结论,并由此产生了产业集聚和扩散。黄水灵(2004)系统地介绍了世界汽车产业集群概况,并以我国典型汽车产业集群为样本,从专业技能、资源共享、集群信息交换、品牌效应等角度总结了对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的影响。王彦森(2004)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加入WTO后面对外国企业竞争的重要措施就是培育汽车产业集群,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王今、侯岚(2004)采用LQ法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识别,指出长春、武汉、上海、重庆、北京是已经形成的汽车产业集群;南京、辽宁是刚刚显现出的汽车产业集群;广州和合肥是新兴的汽车产业集群;结果显示,地点系数法对识别产业集群是可行的。国务院研究员钱平凡(2004)对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政策的政策实施了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建议,他认为我国汽车产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过于分散,汽车产业的集中发展将会大大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采用集群模式是实现中国汽车市场振兴的必然选择。雷鹏(2005)从产业历程、产业识别、产业的SWOT分析等方面分析了北京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文中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提升北京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方法。杨宗锦、陈玮玲(2005)对以广州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汽车工业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该地区在基础设施、汽车产业链、汽车技术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对应的对策。高丽、周凌(2007)在对我国汽车产业的GDP总量、相关绩效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应该走轮轴型发展的道路。肖海滨(2008)分析了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的优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李永钧(2010)对国内已经成型的重庆、武汉和长春三大汽车产业集群进行分析,概括了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各自优劣势。吴磊(2011)对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关键竞争力在于进行产业重组。以上国内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