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得不是政治教师的悲哀。从最终来看这也是不适应高考要求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的做法主要是为学生搜集时政材料注意材料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对每个热点问题给出一到两个提示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定期印发给学生课后阅读。这种情境创设的特点是不需要教师的直接参与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既可使课堂所学的知识
f在课后进一步得到内化也可使即将要学的知识在课前就得到预习。同时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也得到了增强。
主题讨论法。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还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调研式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唱主角积极探究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在高二哲学常识的教学中我曾经组织学生针对”人性是否自私”的问题展开自由式辩论。学生热情高涨在课前作了认真的准备。课堂上他们你一句我一句争得面红耳赤足足用了三十分钟仍未分出胜负。在这场辩论中有的学生言之有理有的学生概念模糊有的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而这恰恰锻炼了他们随时辨别正误的判断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不同主张并申述理由也锻炼了自己灵敏的思维能力。而那些没有发言的学生处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中也没有无动于衷也作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虽然这堂课的所谓”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觉得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印象特别深刻理解也特别透彻。
三、中学政治课创设情境的要求创设情境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除了一般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外我觉得着重要注意以下
f几点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近年来内容灵活、取材广泛、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成为高考命题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其中变通性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它是指思维能变化多端、不拘常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品质。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能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只有当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