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无轻唇音”研究概况综述作者简介:叶雅琪,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摘要:在现代方言等材料的佐证下,“古无轻唇音”几乎已成定论,从重唇分化出轻唇音的时间可能大致始于南朝,结束于宋初,但不同方言分化的时间不同,有的甚至到现在仍保留重唇音,如闽南方言等,分化条件则有不同的看法。关键词:“古无轻唇音”;分化的时间;分化条件中图分类号:h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提出“古无轻唇音”。此之前,顾炎武、黄生等人已注意到这一现象,但两位尚未上升到理性化的高度[1]。自提出后,“古无轻唇音”几乎已成定论。仅有符定一、钱玄同和王健庵等少数学者认为钱大昕只是证明轻、重唇两类唇音上古合为一类,没有证明上古唇音声母读如重唇还是轻唇,于是提出古无重唇音说。对于“古无轻唇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分化时间和分化条件。一、关于分化时间的讨论钱大昕认为“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而陆法言《切韵》固之,相承至今”。多数学者赞同“古无轻唇音”,也一致认为轻唇音从重唇音彻底分化出来的时间大约在唐末宋初,但对开始分化时间却有不同的看法。
f开始分化的时间,多数人认为开始于隋唐或更早。侯廷章的《“古无轻唇音”新探》(南阳师专《南都学坛》,1988(2):4144)通过分析认为后世经籍中读轻唇的字,是由历史上读[pf]的字分化而来的,且早在东汉时期已开始了。张清常的《唐五代西北方音一项参考材料天城梵书金刚经对音残卷》(内蒙古大学学报,1963)指出轻唇从重唇里面分化出来,可以推溯到汉魏六朝。李新魁《中古音》(商务印书馆,1991:73)指出轻唇音的分化,作于南朝的《玉篇》已露出端倪。到了唐代末年,各地方言才比较明显地呈现分化迹象。李无未主编的《汉语音韵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0)、马君花《胡三省轻唇音的研究》(宁夏大学学报,2008(2):3842)也都认为轻唇音声母的分化在南朝的《玉篇》中已露端倪。陈鸿儒《从日本汉音看汉语唇音声母的分化》(龙岩师专学报,1990(3):107113)认为隋唐时中国北方音中唇音声母已经分化。张维佳、张干平《重、轻唇音分化时代略说》(宝鸡师院学报,1992(4):6266)重轻唇音的分化经历三个阶段:初唐的渐变时期;中唐一晚唐的突变时期或完成时期;宋初的理性时期。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37,416)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