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丸制备的理论探讨(P334)
1(1)固体药物在基质中的分散状态
a固体溶液b微细结晶、亚稳定型结晶或者无定型粉末;
(2)液体药物在滴丸中存在的状态a固态凝胶;b固态乳剂;c液体药物可被基质吸收;
2固体药物形成固体分散体即药物以微粒、微晶或分子状态等均匀分散在固态载体物质中的体系。
1形成固体溶液:是药物(溶质)以分子状态分散于溶剂固体基质中而成。有的呈均匀质脆透明状态,称玻璃溶液。固体溶液或固溶体分:a完全互溶固溶体:药物与载体分子大小接近,则一种分子可以代替另一种分子进入其晶格结构产生置换型固溶体。可以各种组分比形成。b部分互溶固溶体:二组分分子大小差异较大,一种分子只能填充进入另一分子晶格结构的空隙中,形成填充型固溶体。一般只在特定的组分比时形成。(2)形成微细晶粒、亚稳定型结晶或无定型粉末。难溶性药物与水溶性基质混合热熔后骤冷,基质粘度迅速增大,药物来不及形完整的晶体,而以胶态或微细晶体析出,或形成亚稳定型结晶或无定型粉末。简单低共熔混合物(3)水溶性基质润湿作用驱除了难溶固体微粒周围的空气,消除了微粒的聚集与附集,利于药物在体液中溶出。
3液体药物(1)形成固态凝胶。滴丸使液体药物固化成固态凝胶,如芸香油滴丸。(2)形成固态乳剂。基质中:不溶性液体药物表面活性剂,搅拌,形成均匀乳剂,其外相为基质,内相为液体药物。如牡荆油滴丸。(3)液体药物亦可被基质吸收。如聚乙二醇可容纳5%10%的液体。
f影响丸重的因素:(P334)
1滴速2滴管口径a内径:在一定范围内,管内径大则丸较重。但内径过大时药液不能充满管口,反而造成重量差异。b管壁厚度:初滴时,丸重决定于滴出口的内径,随后药液对管壁的湿润面越来越大,圆周也逐渐增大,增加重量差异。研究表明,将滴出口的管壁减为02mm以下,可使丸重稳定。3温度
a温度降低时,显著增大,丸重也增加。
b温度降低时,药液的黏度增大,能充满较大的滴管口,丸重增加。c操作过程应保持恒温,药液始终处于熔融或液态。4滴出口与冷却剂的距离a不宜5cm。b距离过大,液滴会因重力作用而被撞成细小液滴,产生重量差异。(也影响圆整度)
溶散时限(P335补充)
a滴丸在储存过程中可出现溶出速度变慢的现象。其原因是在熔融状态时药物在基质中形成过饱和溶液,在放置过程中药物由原来的分子或无定型状态逐渐析出结晶而使溶出变慢。b可采用降低药物浓度的方法解决。如:灰黄霉素固体分散体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