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课追求美术家的视线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教学重点:对相同或者相似题材的美术作品的处理、表现形式以及作品内蕴含着画家的情感。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材分析:教材提供了4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2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导入课程。这件作品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第一组作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金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其《星夜》表现了他内心的躁动不安。第二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课文已经对画面内容进行了分析。教学中可以稍加延伸和拓展。例如,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评论。教学思路:教师通过学生刚过完的中秋之夜的回忆,想象出一幅中秋夜景图,和画家的画作比较。再用一组具体的美术作品来切入课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作品之间的差异,并且进一步追问: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看到的首先是作品在视觉形式上的特点,进而意识到,同一个母题可以有许多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至于某个美术家为什么要选择自己的那种风格,则取决于他自己的个性、习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可以采用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办法来实施教学过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
f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