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
姓名:学号:班级:
f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
2011年新年刚过,伴随着春天到来的脚步,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大地复苏、万物生长的时节,可对于我国东部和南部的企业来说,面临的问题并未让他们迎来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据报道:新春伊始,各地频现“用工荒”,不仅珠三角、长三角缺工,连四川、重庆、安徽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日前《澳大利亚人》报道称,原本有两亿人在春节过后会返回中国南方和东部的工厂,但节后,这些工人并未踏上返厂之路,而是选择在老家附近重新找个工作。致使不少企业的返厂率不到50,严重影响生产。与此同时,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还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热度不曾减退,“用工荒”也不是真正的无工可用,“用工荒”与“就业难”在中国矛盾地存在。这看似矛盾的两面纠结在一起,恰恰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就此,我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谈谈自己的认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就业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用工荒”是结构性的,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两者之所以出现并存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在世界经济大循环中,承接了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加工业。沿海地区迅速崛起的、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加工业为中西部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市场,从而导致亿万农民工涌向东部。亿万农民工在为东部地区的崛起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土地以外的饭碗。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不可能再靠低端的加工业保持竞争力。因此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东部沿海地区或主动或被动地拉开序幕。加工业不少转移到了中西部。这一轮产业转移的一大结果就是,过去不得不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到东部打工的农民工们,如今在省内甚至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正像一些地方打出的“打工不用去远方,省内就业建家乡”的口号,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可以不必舍近求远,抛家舍口地到人生地不熟的东部打工了。于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难就在所难免了。
f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论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提这一概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新生代中国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