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大学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状况调研报告前言:我国自秦汉以来即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虽然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同化,但是民族间的差异并没有消失,相反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民族间的摩擦和矛盾不可避免。汉族的文化形态主导着社会的氛围和走向的今天,作为与汉族有着迥异语言信仰,风俗文化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意味着他们脱离了土生土长的社会环境,转移了生活空间,改变了生活方式与文化氛围。由此,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适应性方面的问题:语言交际方面的不适应;衣食住行、生活习俗方面的不适应;离开本民族文化社会背景的思维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适应;原有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导向与新环境中新要求的不适应。因此,解决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不适应问题,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关键环节。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走进由汉族大学生构成的庞大群体时,在学习情况、心理情感、日常生活、以及与汉族学生的人际交往等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与不适应,并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提出建议以及相应对策,从而更好的使新疆籍少数名族学生融入内地大学生活中去,促进民族间的团结互助和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对象:80个新疆极少数民族大学生时间:2012年5月15日2012年5月20日方式:传统问卷与网络问卷一.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统计了新疆籍大学生在校对各种课程的学习状况。有286的学生会因为学习基础和当地学生不同而感到吃力。其中,666的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感到有困难,353的学生在学习英语上有压力。由于双语教学侧重汉语教学,所以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产生对教学方法的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主要是因为语言障碍带来的压力。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本民族的优秀青年渴望在大学中能够学到更多知识来武装头脑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所受的都是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即使有的学生参加过预科班的汉语学习,但是仍不能满足大学里的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将汉语言文字转化为本民族语言加以理解,这就表现出思维节奏慢、敏捷性弱等情况,体现在语言交流、文字表达、害怕回答问题、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等方面。较没有考上内地高校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强烈的优越感,可是到内地学校后,优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