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浅析摘要: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要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以特色、质量求生存,深入联合行业企业,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工学的紧密结合,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6—0069—03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并不断壮大。但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发展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尚未摆脱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这种障碍至今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科学发展。201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试图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分析,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深入联合行业企业,使校企更加深度合作、工学更加紧密结合,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特色、追求质量,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现状所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指“在高等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五个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此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并构建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了诸多模式,如“订单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学校公司农户”模式、“学校基地农户”模式、“学校协会农户”模式、“职教集团”模式、“跨区域合作”模式、“酒店”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但从总体上来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办学目的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专业设置仍是小而全,一个在校生不足万人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有的专业一届学生只有十几、二十人,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很大程度上是照抄照搬本科办学,办学模式的改革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