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
认识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2.掌握原子的构成,深刻理解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间的关系。3.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元素、同位素、核素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正确判断同位素。
1.原子结构模型先后经历了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多位科学家的研究。2.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发生变化。3.AZX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其中子数为A-Z。4.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的不同原子中子数不同互称同位素。核素的种类与原
子种类相同。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古希腊原子学说万物由间断的、不可分的原子构成,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2.道尔顿原子学说19世纪初,道尔顿认为,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3.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并提出了一个“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4.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做高速运动。5.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每个轨道都有一个确定的能量值。6.现代原子结构学说电子云模型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不遵循经典力学的原理,必须用量子力学方法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f1.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从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下列排列正确的是A.汤姆生、玻尔、卢瑟福、道尔顿B.汤姆生、玻尔、道尔顿、卢瑟福C.卢瑟福、道尔顿、汤姆生、玻尔D.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解析:选D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葡萄
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了新
的原子结构模型。2.如图所示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中,1为道尔顿实心球式原子模型,2为卢瑟福行
星运转式原子模型,3为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4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5为玻尔轨道式原子模型。其中符合历史演变的
顺序的一组为
A.13254C.15324答案:A
B.12345D.1354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应学生用书P25
1.原子结构1原子结构
2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如O:
;Mg: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