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龙陵县象达乡中心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科学课程改变了我们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能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较好地融合。可要真正落实“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这一理念却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一、小学科学课中科学探究低效性的原因分析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看,影响科学探究低效性的原因很多,就目前小学课堂探究活动的低效性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准备的随意性。“听说的,会忘记;看见的,会领会;做过的,就能理解。”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这幅条幅,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地揭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而为学生准备探究活动中的实验材料则是关键。但在一线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准备还缺乏重视,对“材料”的科学优化和呈现上缺乏技术,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普遍。2、自主探究的无序性。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能动地解
f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对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却存在较多误区。教师不知该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例如,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安排好几项活动,结果每一项活动都不到位,学生对关键问题不能形成完整认识,对科学的本质更不能准确把握;还有的教师安排活动时间较长,活动形式单一,而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都较差,活动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对活动失去兴趣;还有的教师把握不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度”,或者仍然采取自己设计问题,将活动步骤详细指给学生的办法,这样的探究自然称不上自主探究;或者采取“完全放手,一切交给学生自己”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