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微博打拐”初探大众传播的影响摘要:微博正以其短,频,快的时效性,“现场直播”的媒介特质和核裂变式弥漫的传播能量引发一场新闻传播革命式的情景。兔年春节引起网络热议的微博“打拐”凸显了新兴媒介的能量。关键词:微博;打拐;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81012011年春节,网络上发生了一起值得关注的公共新闻传播事件,即微博“打拐”。网友们零碎非专业的行动与公安部门、媒体、人大代表等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迅速形成舆论焦点。事件起于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逐渐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微博与“打拐”成为兔年春节的关键词。我们将站在受众的角度,讨论信息使用行为对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作用。一、于受众的话语受众作为公众的一种体现,不仅局限于在媒介的使用过程中满足自己的娱乐或者增长知识等心理,而是在人文角度,社会层面关注更具理性,更加深刻的话题,并且推动事态的良性发展,促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得以解决。网友纷纷将所见到的乞讨儿童照片上传至微博,不断与各地新闻媒体以及公安部门互动交流,形成了难以阻挡的“打拐”力量。这是随着现代民主制度的完善而产生的一种受众观,强调受众对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理性的分析和批判能力,能
f够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对于大众媒体而言,首先保证公众知晓的权利,其次是公众接近和使用媒体的权利,媒体应该成为社会公器。微博的出现恰恰体现了受众对于媒介的使用要求,博客的后时代,是众生喧哗的自我表达狂欢时代。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按照卡茨的定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产生需求这种需求又导致了人们对大众传播或者其他信源的期待继而引起了不同类型的媒介接触,其结果导致需求的满足和其他后果。微博的诞生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消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远远超越了传统报纸、电视乃至bbs论坛、s
s社区、博客、门户网站等以往各类互联网媒体。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各个社会阶层都希望对自己的利益和诉求进行表达,而微博无疑给了中国公众表达的平台,草根阶层通过种种议题,逐渐介入了社会事务的处理当中,打破了过去只有特定阶层的群体才能作决定的状况,微博所呈现出来的公共性,让每个公众都享有了公共话语权。微博“打拐”现象正说明了,受众在使用与满足过程中占据主动,受众在自我筛选媒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