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开始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器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近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变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西学东渐,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以此为基点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潮。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科举制度废除,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形式(诗词文赋)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文学自身发展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生新的质变。二、文学观念的变革(一)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晚清时期,出于“新民”目的和改良社会的需要,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即“三界革命”。1、“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其黄遵宪为主将。“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诗。他最早提出了用俗语进行文学创作。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2、“文界革命”
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新文体”:粱启超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鼓动力。3、“小说界革命”
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