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市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讨论法。2.案例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推力因素: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城市交通便捷。4.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材图表P31图2。1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中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985年到2000年城市发展状况,它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应主要从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入手:(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
1
f模不断扩大P31读图思考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化表现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扩大理由特大城市由2各增加到5个,中小城市增加若干原有的三个大城市发展为特大城市,同时又增加三个大城市由过去有大面积的农村到现在大、中、小城市星罗棋布说明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变化
图2。18城乡人口迁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