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在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调查,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打工,由此产生近5800万留守儿童。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留守儿童,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管理问题,不容忽视。
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其中“留守儿童”532人,占在校学生数的437。这些“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但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诸多方面均存在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关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极易出现性格孤僻、无助、自卑、封闭、叛逆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怎么样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我校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1延伸学校工作范围,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学校要求教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关怀和爱护,用师爱来填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集体中得到关心和温暖。同时,学校对一些患有重病的留守儿童积
f极募捐,筹集治病资金。
比如:初二(6)小周同学父母在外打工,生活困难,本人性格内向,班主任就经常组织班委与她谈心、一起复习功课,遇到节日就把她接到家里过节。今年,她突发红斑狼疮到上海治病,班主任知道后发动全班同学为她捐款,校团委也发动师生为她捐款治病,全班师生给她打电话鼓励她积极和疾病作斗争,争取早日康复重返校园。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结对帮扶制度
05届初中毕业生小陈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亲长期在外务工,不在身边,生活基本靠自已,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班主任获悉后,对她格外照顾,不仅在学业在关心她,在生活中更是关怀备至,帮助她申请台湾慈济助学金,以解决生活困难问题,还发动全体科任老师做好她的思想工作,给予她感情的安慰,以弥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带来的情感上欠缺。在老师们的帮助鼓励下,该同学在初中三年成绩优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多次评为校,市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在05年的中考时,这个全市质检第一名的考生,意外以一分之差,不在福鼎一中的正取生之列,这个意外的打击,把小陈打垮了。校领导知道后,多次对她进行心理辅导,帮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