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大化、机构规模的大型化和市场广度的拓展。各家银行在规模比拼中,使得信贷扩张对资本补充的“倒逼”时有发生,资本硬约束演变成“水多加面,面多加水”。但未来3年,这种“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高资本消耗模式将难以为继。原因一是巴III提高了资本充足率标准,我国银监会也分别将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提至115和105。虽然我国银行业在2010年刚经历了一轮融资潮,但令人遗憾的现实是,就像图5所展示的,10年底14家上市银行中已经有7家总体资本充足率只能徘徊在110附近或不能达到此水平。第二个原因是资本内生能力不能满足新增信贷的资本索求。虽然未来3年信贷增速将显著放缓,但即便如此仍存在一定的资本缺口。我对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进行了一个匡算,在不融资的情况下,到2013年大致有60007000亿的资本缺口。第三个原因是银行进一步融资的空间也非常有限。一方面股权融资空间有限。目前我国上市银行估值水平较低,PB已经是历史最低水平,部分银行接近12倍,很多银行股价接近BVPS,在现有点位上再融资,不但对现有股东价
f值不大,对银行的长期价值增长也不利。一旦盈利增长受限或者盈利速度跟不上融资速度,过度的股本融资会降低EPS,从而给各商业银行长期估值水平带来压力。花旗银行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曾经因为估值压力不得不动用自有资本在市场上进行股票回购。另一方面债券融资也受限。银监会在09年时已要求银行间互持的次级债券或可转换债券要扣除,另外巴塞尔协议III对二级资本的认定标准中包含没有赎回激励的条款,而我国各家银行目前发行的长期次级债券基本都带有“赎回激励”条款,不符合巴塞尔协议III的二级资本资格。从资产质量角度分析,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依然处于可控范围,但潜在的风险点也需关注。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整体偿贷情况仍然存在重大隐患。融资平台贷款在未来23年可能迎来集中还本高峰期,对资产质量的影响很可能是慢性病。像地铁、高铁、机场之类的项目,在竣工后的23年都难以有正的现金流,很多项目自身的收益率都在贷款利率之下。二是房地产市场步入高风险区域,按揭贷款存在系统性风险。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部分行业和企业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另外,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和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背景下,流动性风险也应引起重视。一方面,就像图9所展示的,近年来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同时,存款又呈现不断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