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扎实、有效的途径,党组织的规模及党员人数与2003年相比有了大幅度增长,党组织的覆盖面实现了100。
二是创新创优工程深入开展,形成了XX两新党组织管理、教育、服务新模式。2005年7月,XX街道建起党建中心“红色港湾”强化党在“两新”组织的核心力并取得成效:设立“一厅四港”,即党建展示厅、服务港、培训港、信息港、议事港,初步实现了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流动党员信息库、“两新组织”党员教育等“一站式”功能的承载,成为党员远程教育、组织活动、谈心谈话、网上党校等方面活动的规范化场地,党员党史教育、XX精神、红色讲坛、先锋论坛、精典回放、誓言墙、红色网站等方面内容的系统化教育平台。依托红色港湾,街道两新党
5
f组织形成了自己的的管理、教育、服务新模式,满足了本地区不同层面“两新”党组织、流动党员多元化的需求和服务的需要。
1、管理上采取“集中式”管理。街道确立两名专职党务工作者,承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其中包括召开“两新”组织年度会议和阶段性工作汇报会,做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成立党支部,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组织两新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对困难党员进行“红色帮扶”等等。同时,还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两新”党组织活动经费保障和管理办法》、《流动党员网上学分卡工作制度》、《“两新”党组织“十个有”工作制度》等,使两新党组织管理不断规范。这些制度运行两年多来,得到省市党建部门、专家高度认可和好评,受到了“两新”组织党员和周围群众的欢迎。
2、服务上采取“阵地化”服务。为便利服务流动党员的需要,街道党工委依托“红色港湾”平台,在社区中设立了6个党建服务分站,在“两新”党组织和企业中设立27个党建服务点,构建了街道、社区、企业支部的三级服务体系,使党建工作的服务功能不断地向社会延伸;各服务点设有“一牌(服务匾牌)、一卡(党员服务卡)、一册(党员服务登记册)”,统一样式,专人负责,兼职管理,并采取一窗受理,内转关系,就便服务的方式,最大限度满足流动党员服务的需求,扩展了党员找组织的工作平台。至今各党建服务站(点)共接纳了47名流动党员前来登记,慰问帮助了近40人次的流动党员,有效地增强了党
6
f建服务工作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通过红色港湾,有效地延伸了党组织的触角,孵化建立了7个党支部,接受业主、骨干提交的入党申请书有120多份,使党员发展工作始终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