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1)有罪受贰。.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