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德育探析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德育包括宗教伦理道德、劳动伦理道德、生态伦理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及社会伦理道德等五方面。口头文学、文体活动、家庭教育、头人言传身教、宗教教化是少数民族传统德育的主要方式。少数民族传统德育具有可信度高、实用性强、生动多样、震慑力强、效果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德育;内容;方式;特点
一、少数民族传统德育的内容
少数民族传统德育的内容分散在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格言箴言、习俗礼仪、宗教禁忌等方面以及整个民族精神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中,涉及到宗教伦理、劳动伦理、生态伦理、婚姻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等方面。
1宗教伦理道德。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都把现实生活中的世俗道德同各自所崇拜、信仰的宗教融合在一起,交互作用。有些宗教戒条、律令成为人们世俗生活的道德准则,宗教伦理成为这些民族德育的重要内容。如信仰佛教的民族,向民众灌输的是一心向佛、摒弃各种欲念和烦恼、潜心修行、崇善行善、舍身舍财以达佛界的思想;信仰基督教的民族,教导众人不滥杀牲,不祭鬼,不搞巫术活动,过节俭生活,禁止酗酒、吸毒、赌博,用基督教律约束自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号召人们成为有道德、有追求、遵纪守法的穆斯林,相信“今世是后世的田园”,积极劳作,创美好生活,要做好事,要关心他人和社会,要终身学习。
2劳动伦理道德。劳动是人类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爱劳动、恶懒惰是世界上所有民族认同的道德观念。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人们必须格外勤劳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他们对劳动有自己特殊的感受,劳动伦理成为这些民族教化人的重要内容。壮族《传扬诗》提出:“说千言万语,勤劳是头条”,“勤劳是元价宝”,“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青年男女把勤劳而不是外貌作为找对象的准则:“妹妹爱我我爱她,妹妹爱我会种地,我爱妹妹会纺纱。”瑶族教育人“勤劳能使肚子饱,刀利不怕没柴烧,双手种下摇钱树,金山银岭靠人造”,“生不做赌,宁可卖柴过生涯;一生不做盗,宁可卖水把日度”。侗族教育年轻人要勤劳,不要懒惰,指出“世上哪有现成饭,哪有仙果天上落”。
3生态伦理道德。少数民族一般生活在自然资源极为有限、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区域,因此,十分重视用生态伦理道德教化人。如纳西族强调“人与自然是兄弟”,用各种禁忌、习俗和道德规范去引领人们积极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