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登编辑沃登编辑SCI论文要有什么概念
创新其实是与SCI无关的。但“学术界的创新”可能与SCI有关。
学术界经常搞不懂两个概念的区别:“创新”和“学术界的创新”实际上时有差别的。
就创新而言,其实应当与生活的变化关联度更高一些,而与SCI无关。
古人发明锯子、车轮,估计算是创新。但这样的创新,如果要发论文,估计要作很多的“处理”才可以。所以鲁班兄到了现在,估计也不一定当得了“工程院院士”。
例如,有人发明了博客,所以大家天天在这里写博,成为一种文化,甚至是很重要的一种文化,以至于都有了“科学网博客”。但我很怀疑发明博客的人没有写过SCI检索的论文,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这和“科学”该如何联系,兴许他都不知道这是否算“创新”。
创新如果脱离应用就没有生命,如果不能改变生活被人使用就会成为垃圾。最终还是得产生效果才能算有用。我不晓得袁隆平有多少SCI论文,但我估计他获得终身成就奖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SCI论文多。
所以如果真正在意“创新”的人,特别是应用型创新的领域,不需要特别care所谓SCI论文这回事。
在学术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同行评议是公认的最为合理的学术评价方式。但是,在学术生态环境亟待进一步完善的中国,除个别特牛鼻的单位外,同行评议可能是最不合适的学术评价方式。中国科研队伍规模十分庞大,学术生态网络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对于人际网络错综复杂的中国,在现阶段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普遍推行同行评议制度并不合适。
在中国的文化基因中,门第观念、同行相轻、“礼尚往来”、拉帮结派等元素可谓根深蒂固,远甚欧美国家,目前国内学术界被公认存在诸多影响同行评议结果公正性和客观性的不合理因素。时下将同行评议作为学术评价的主要标准,无疑是将中国学术推向广受诟病的“人治”环境。不公平的根源往往起于“人治”,中国学术评价不需要“人治”,而是需要基于客观标准的“法治”。如果在现阶段全面
f推行同行评议制度,在官本位文化流行的中国,相应保障和制约措施未建立之前,同行评议将很快沦为领导的主观评议,网络笑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将很快成为现实。在同行评议制度信誉尚未得到全社会认可之前,中国学术评价需要的是一个客观、公正的中性指挥棒。
目前能成为这根中性指挥棒的只有SCI。SCI是一个中性的评价标准,本身无所谓好坏,所谓的好与坏只不过是国人强加给它的“罪名”。尽管高档次杂志中有垃圾论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