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关于课程理论的若干问题
作者:张楚廷彭道林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第02期
摘要:课程理论最早于20世纪初发端于美国,到20世60年代前后,有关课程的思想逐步发展,并出现了不同流派。但从泰勒到多尔,其课程理论都有局限性。中国学者在本世纪提出了“五I”课程观,对“人的课程”这一理念作了系统的阐述。本文特别讨论了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以及隐性文化和隐性课程的意义。
关键词:课程,教学,“五I”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2012504
收稿日期:201301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自由知识与命题教学自由教育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形态研究”(BIA120057)。
作者简介:张楚廷(1937),男,湖北天门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名誉校长,主要从事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的研究。
德国人讲教学论,美国讲课程论。留学德国归来的李秉德先生讲教学论,留学美国归来的张敷荣先生讲课程论,年轻一代学人黄甫全讲教学论,靳玉乐讲课程论;顾明远先生、刘佛年先生干脆把这一学科称之为课程与教学论。
实际上,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还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不同的观点都能给人一些启示。
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把课程理解为教学的内容,这就是以课程为上位概念的一种理解。此时,教学是下位的。
把教学理解为或定义为课程的实施,这就是以教学为上位而以课程为下位概念的一种理解。
在这里,还有一个前提性问题:我们对教学本身怎样理解?我们对课程本身又如何理解?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如果按狭义的理解,课程就很难成为教学的上位概念;反之,若作广义的理解,教学就成了课程的下位概念。
而对课程确有从狭义到广义的不同理解。以下就是8个不同层次的定义或界说:
1课程即学科科目,或课程即学科课程。
2课程是个体修习的科目(这就把课程与其相关主体联系起来了)。
3课程是学校就某项专业作出的计划或进程(这里,主体成了学校,且加上了专业、计划等限制词,虽然说到了进程,但基本上还是静态的描述)。
4课程是学校就某个学科提供的科目(这必属于学科课程的理解,只不过加上了作为主体的学校)。
5课程是学校就某体系作出的学院安排(这是把课程仅理解为“安排”了)。
6课程是学校提供的某种科目体系(科目体系亦即科目的某种集合,课程作为科目的组合来理解了)。
7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切文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