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两场战役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知人善任的特点;联系曹操为恢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理解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品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故事兴趣浓厚,特别是对与本课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更是津津乐道。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一学情,开展小型故事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分辨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与真实的历史。【授课类型】新授课。
f【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拓展探究法。【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新课导入】视频激趣,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中的一段视频。看了这个视频,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了。学生答:三国鼎立赤壁之战是怎样爆发的?战前形势又如何?战争中曹操为何会失败?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了。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