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对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的思考
作者:杨梅枝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0期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物品领域一直是政府投资建设、财政补贴运营,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事实证明,仅靠政府有限资金投入显然不够,必须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多个主体争胜竞争参与公共物品领域来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
关键词公共物品市场失灵制度创新
作者简介:杨梅枝(1968),女,贵州省铜仁市人,讲师,肇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复旦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
一、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失灵
在经济学中,将物品分为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其理论依据是在物品消费的过程中是否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普通的物品(如日常用品等)在消费过程中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被称为私人物品。而诸如国防、消防、邮政以及公共教育等这类特殊的物品,其在消费的过程中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被称为公共物品。非排他性意味着物品生产者在技术上或经济上无法阻止个人消费物品,私人不能排除他人共享利益,私人企业可能因此缺乏生产公共物品的激励,必须由私人自愿安排或通过政府机构以集体行动方式加以提供。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公共物品一旦提供,多一个人加入并不影响他人消费,增加一个人的消费或分享并不导致成本增加。在私人物品市场上,市场主体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和实际需求作出生产或消费的决策和选择,只要预期可以获利,经济主体就会自动地生产和提供该种物品,因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有效地解决私人物品的供给问题。正因为选择了市场经济,所以我国只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便告别了普通物品的短缺,崛起为一个新兴的制造业中心便是最好的佐证。公共物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公共物品消费中,单个消费者很难像消费私人物品那样,准确知道自己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又由于公共物品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使消费者知道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程度,也不会如实显示出来,通常会隐瞒或低报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程度,导致公共物品消费中产生免费搭车问题。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使市场价格无法显示个人偏好,每个消费者都想别人提供公共物品,让他人支付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自己免费享受,结果可能导致无人生产。消费者免费搭车动机产生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场交易实现最优配置,也无法由私人生产和供给。因此需要政府介入,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