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7月7日到14日,我有幸参加了赴省小学思品学科培训。各位专家做了精彩的讲座,聆听后感觉受益匪浅。让我认识到要想做好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无私的爱心与高尚的师德,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有科学的管理思想与育人艺术,全面的合作意识和终生学习的理念。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任课教师如何上课。对每课教材必须把握的三方面:1、兴趣-联系。兴趣激发有很多途径,如,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成果激励,等等。当教材的内容距离学生实际生活很远的时候,我们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实施具有实效性的德育?最重要的是问题激发。“问题”必须是真实存在且有价值的。在问题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已成为国际上教学改革的潮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对学习越感兴趣,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2、线索-系统。《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无论任何版本的教材,小学阶段的知识是“散点式”存在的,缺乏系统性,根据“回归生活”的理念,将知识点分散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这种“散点式”的融入在14年级和56年级的力度是不一样的。3、目标-价值。教学大致可以分成学习内容(学什么),学习方式(怎样学),学习价值(为什么学)三个层面。一线教师能够把握“学什么”“怎样学”两个层面,但不善于思考“为什么学”这个深层次的问题。最为缺失的不是一招一式的教学技巧,而是教学思辩能力。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从日常环境中学到的永远要比可以用语言描绘出来的道理深刻有意义。雄心壮志不属于儿童,从小事教起、从小事说起才是明智之举。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两句话就可以完成的,时时刻刻,持续不断才是诀窍。有效教学,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