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
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
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
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
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代运动”的兴起、发展,并
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3“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
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
“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
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
1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2)生乎吾前
“乎”通“于”
(3)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f2词句解释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好古文:喜欢古文。古文,指先秦两汉言之有物的散文,与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相对。韩愈、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3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