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进行分析理解。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大意,整理课文层次结构,归纳文章中心。2品味课文的关键语句。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所述之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2分析文中两种爱的原则的区别。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大意,整理课文的层次结构,归纳各部分的大意。2品味文章中韵味丰富的语句,尝试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发掘课文的难点,以团体协作的方式解决疑难。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有关父爱、母爱的其他作品,联系自身实际来研究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f让学生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在孩子身上的发展变化,从而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心智的成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卖个关子)当你远去,我在泪光中看见你的《背影》,遥隔千山万水,让我在明月下折起一艘艘《纸船》,载不住的许多愁,寄不尽的许多思念,让我在甜蜜的梦中为你献上一枝枝《金色花》……同学们,老师刚才提到了不少课文的名字,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些课文有什么共同点吗?生(异口同声)都是写亲情的!都与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有关!师对,我们曾经学习了许多这样的课文,这当中有散文、有小说,也有诗歌;有的感人至深,有的温馨情暖,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多种多样的爱。这些课文形象生动,感情炽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虽然同样是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为主题,但与前面那些课文相比,这篇课文要理性得多。请大家翻开书本,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选自于弗罗姆的著作《爱的艺术》。对于弗罗姆和他的《爱的艺术》,可能大家还有点陌生,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生在掌声中登上讲台,并展示多媒体课件资料)推进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关于作者艾弗罗姆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亦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德国梅茵河畔的法兰克福,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1922年到1933年在法兰克福心理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纳粹夺取政权后,他于1934年流亡美国,曾任耶鲁大学讲师。移居美国后,他与科霍尼(1885~1952)一道成为美国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创始人。1951年担任墨西哥国立大学教授,后来又执教于密执安州立大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