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积情况出现;
9在下穿施工完成后,应持续进行监测,直至变形数据稳定,并
f经建设部门、运营部门、施工监理、施工单位及监测单位联合讨论同意后,方可停止监测。
2下穿城市建筑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破坏了地层的原始应力状态,必将引起地层的移动,而地层移动的结果又必将导致不同程度的地表沉降,当沉降的差异过大时,建筑物就会遭到破坏。1)对可能受施工影响的建筑物进行详尽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筑年代、建筑结构及类型、基础情况及变形程度;2)根据建筑调查情况,采用派克法PECK估算建筑物的变形量;PECK法地面沉降横向断面分布估算公式为:SmaxV/25i式中:Smax为隧道中心处最大沉降量;V为地层损失量:i为沉降槽宽度系数。根据克洛夫及斯密特的研究在,饱和水塑性粘性土中:i=H/2R08×R;式中:H为地面至隧道中心深度;R为隧道半径;由于Smax受V和i的影响,当地层损失量越大,Smax也越大;
f当H越小,即隧道埋深越浅时,i值越小,相对于Smax也越大。因此,为了控制Smax的值必须得保证在正常的盾构掘进过程中,减少地层损失量V;而最有效地方法就是采取信息化施工,优化施工参数,减少对土体的扰动,降低地层损失量。
3)根据预估变形量,制定相应的监测和布点方案,对地表的沉降和建筑物变形进行严密的监测;
4对不利于施工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采取相应的加固方案,待加固后的土体达到设计的力学要求后方可进行掘进施工;
5)采用土压盾构施工时,在保持土压平衡的前提下,总推力尽量要小,降低对正面土体的挤压;降低推进速度,控制在10mmmi
以内,减小盾构对土体的挤压,另外防止超挖和欠挖;要均匀推进,进行必要的停顿,以释放应力;水平与垂直方向尽量要少纠偏,特别是大量值的纠偏以减少对土体的扰动;勤报、勤测、勤纠,用前一步的监测数据来指导下一步的施工;
6)控制注浆压力,保证同步注浆量;视情况尽早进行二次压浆和进行跟踪注浆;
7)管片拼装时,尽量控制其椭圆度,减少管片的横向变形;8)对天然浅基础建筑物,应加强建筑物变形监测分析,加强地表隆陷监测反馈指导施工,严格规范控制盾构机的工况选择、转换和操作控制,及时注浆充填环形间隙,减少地层损失,控制地表隆陷;9)对于深桩基础建筑物,盾构法引起的松动圈厚度一般不超过
f25m,柱底距离隧道25m范围内的桩基采取洞内径向注浆加固桩基底部地层,以保护和提高桩基承载力。对距离隧道25~40m范围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