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昼夜交替: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叫1个太阳日;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作二分二至日光照图)顺地球自转由夜到昼所经过的线为晨线(日出);顺地球自转由昼到夜所经过的线为昏线(日落);(2)地方时差:(构建时区分布平面图,学会计算)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在光照图上找准0时或12时)。计算:时刻东加西减;每隔15°,相差1小时;(相邻一个时区,相差一个小时);实际使用时间是北京时间,指北京所在东8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不是北京地方时)
f(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作图)
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中指顺着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为偏转
方向)。
影响:长江口河道右偏(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淤积明显,发育三角洲。
四.地球运动(公转)
1.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绕太阳运转;
2.公转周期:公转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1个恒星年;
太阳直射点回归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1个回归年;
3.公转速度:近日点为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为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
4.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23°26’):
由于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存在的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回归移动;
5.公转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日期
北半球节气
南半球节气直射点位置
6月22日夏至日(区分远日点)冬至日
北回归线
9月23日秋分日
春分日
赤道
12月22日冬至日(区分近日点)夏至日
南回归线
3月21日春分日
秋分日
赤道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昼夜长短变化:
(4)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使地球表面热量出现四季更替。
地区差异: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地区为中纬,赤道地区终年皆夏,两极地区终年皆冬。
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相反。
气候四季:北温带地区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
季。
五.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
1.地球内部圈层
f(1)地壳:大陆地壳较厚,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海洋地壳较薄;缺失硅铝层;
(2)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软流层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地核:温度高,压力大;可分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