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路上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地看了好些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有《名师教学思想和经典课堂》系列、《教学艺术论》、《牵到河边的马》等等,从老一代的于永正、贾志敏到新生代的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等,这些名师的书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从中学到了很多。在这些大师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王崧舟先生。欣赏他的课,他的课,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在他的课堂上,你仿佛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醉,你不愿错过玫瑰,也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惊喜不已,扼腕叫绝。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你和学生一起,心甘情愿地哭了,笑了,愤怒了,又欣慰了。欣赏他的语文观。他这样诠释语文:“仙笔落惊风雨,子美诗成泣鬼神”语文是精神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文是感性的;“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语文是儿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是民族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是生活的。“诗意语文,我的朝圣之路!”当王菘舟执着地呐喊时,他告诉我们:“磨”课千遍也不厌倦。每节语文课的导入与结尾,他都要修改N次。他常常说:“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正是这样的行动,王老师的生命才不断走向了圆满。欣赏他的博学和勤奋。众所周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书本和实践。他酷爱读书,名不见经传时读,成名后读,闲暇时读,忙碌时也读,他读了大量的书,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美学类,人物传记,甚至是奇门遁甲,周易看相之类的书。他曾经提到过一本书,叫《叶圣陶教育文集》,认为不读此书者不足以成为语文教师,就凭这句话就让许多语文教师惭愧。迫于生存的压力、竞争的激烈,老师们能读一些教育专业书籍已是不错了,像他那样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佛家的《心经》又有几人呢?王菘舟说过“读书于我,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一天不读书,就会有饥饿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独感。”当读书成为生活的状态,成为精神的必需时,人已经“抽身而出,透过艰辛,仰望神明”;当从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