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要求的差距及其原因尽管我们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与新时期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首先,从数量来看,年轻干部数量偏少。其次,从质量来看,被选拔的年轻干部真正出类拔萃的为数不多,年轻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第三,从领导班子年龄、知识结构来看,难以适应日益加剧的竞争需要,难以满足我局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认识上的差异。在部分领导干部中思想还存在以
3
f下几种观念,影响了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1)封建的论人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我们传统的一种论人标准。长期以来,许多领导干部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在类似这样的论人标准支配下看待和选拔干部的,认为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用了年轻人总觉得不可靠,不放心,从而形成总也走不出去的心理上的“怪圈”。(2)传统的用人观。论资排辈的思想在一些人看来是不可打破的传统用人模式。一旦年轻干部被重用,往往流言蜚语随之而来,甚至认为用人者没按标准和原则办事。于是,一些领导干部感到用年轻干部会招致许多麻烦,倒不如论资排辈用干部,四平八稳,年轻干部提拔不提拔任其自然。(3)片面的择人观。有些人总是不能用全面、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年轻干部,求全责备的多帮助的少,否定的多肯定的少。习惯于从表象、现有的角度评价年轻干部,看不到年轻干部的长处,看不到他们的潜力和优势,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二)机制上的差异。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优胜劣汰,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用人选人机制尚不具备这种特点。
4
f虽然在公开选拔任前公示、考核预告等方面作了探索,但还处于起步,从根本上还是传统的机制在起作用。这种机制的缺陷有:(1)传统的选拔机制尚未突破。当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尚处在探索阶段,推出的职位有限,并大多是副职岗位,况且本身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干部竞聘上岗,也仅局限于小范围,且这些做法还留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群众参与度不高。(2)群众在选人用人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拔权和监督权没有得以履行和发挥。推荐后备干部面不宽,真正优秀的年轻干部没有完全进入组织视野;考核范围不广,考核深度不够,听不到知情者的真知灼言。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地存在着。“出口”不畅问题依然突出。(3)尽管我们采取种种措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