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特征
作者:张莉
班级:08级语文教育三班学号:080110318
摘要:李商隐诗歌运思奇特,兴寄深微,达意婉曲,以细针密线织就情思绵邈、朦胧绝丽的意象,他善言总是把艺术构思锤炼得千回百转,借助虚实相生的景物和历史典故,造成隐约的诗歌意象。关键词:李商隐;意象;朦胧;幽怨凄恻;柔婉优美。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描写入微,真挚感人,多以男女情爱为题材,运思奇特,兴寄深微,达意婉曲,以细针密线织就情思绵邈、朦胧绝丽的意象,他的诗抒情但很少直抒胸臆,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寄兴深微。1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可谓在唐诗中独树一帜,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然纸上对于物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形成意象。而李商隐的诗歌的意象选择得十分巧妙,运用也十分的独特。呈现出变幻多姿和凄迷伤感的审美特质。吴桥《围炉诗话》卷三甚至认为:“于李、杜、韩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惟李义山一人。李商隐诗歌的题材十分丰富,他的政治在晚唐诗坛独占鳌头,咏史诗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代表李商隐诗歌风格与成就的却不是这类作品,而是那些寄寓个人身世之感的诗大多作。而这类诗大多以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景物为题材赋予其深刻的意象,而令人回味无穷。
2
一、意象的朦胧多义性
李商隐的诗歌现存600多首,意象的数目竟多达8000个左右,且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诗句中所蕴含的含义却不同。朦胧多义性是李商隐诗歌意象的一大特色,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十分忧意象愁苦闷,无奈的情绪,他的诗歌往往借朦胧的意象来抒发,这些意象难以确指,男以一言以蔽之,这些意想结构成诗,自然就形成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诗境。3烛是李商隐钟爱的意象之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这里的烛虽是实指但其深层的含义是表示怀恋同爱人相聚后,并坐窗下,共剪残烛的场景,深刻地反映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屈复《玉溪生诗意》说:“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同样写的是蜡烛,在他的《无题》诗
f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借春蚕吐丝绵绵不尽,蜡烛燃烧最终成灰,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愈,我们亦可以看作诗人内心的痛苦挣扎也是诗人内心苦闷的寄托,传递出内省的黯淡与失望,可见“春蚕”“蜡烛”这两个意象可作不同的理解,其都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使之产生了多义性,从而使r